設計資訊|辦公艙大變身!把辦公室玩出花
如果在同一間半封閉辦公室隔間熬了十多個年頭,切身體會那種被空間困住的倦怠 —— 就算能按自己喜好捯飭桌面,可天天對著一成不變的環境,對很多人來說,心里頭總歸不得勁,這也讓辦公空間的更新迭代,成了迫在眉睫的事兒。
如果在同一間半封閉辦公室隔間熬了十多個年頭,切身體會那種被空間困住的倦怠 —— 就算能按自己喜好捯飭桌面,可天天對著一成不變的環境,對很多人來說,心里頭總歸不得勁,這也讓辦公空間的更新迭代,成了迫在眉睫的事兒。
在現代職場語境里,工作空間的模樣和給人的體驗,深深影響著打工人的辦公狀態。如果在同一間半封閉辦公室隔間熬了十多個年頭,切身體會那種被空間困住的倦怠 —— 就算能按自己喜好捯飭桌面,可天天對著一成不變的環境,對很多人來說,心里頭總歸不得勁,這也讓辦公空間的更新迭代,成了迫在眉睫的事兒。
好在,辦公艙的出現,給傳統辦公隔間的僵局帶來了轉機。尤其是當 Mute 這個靈活辦公架構領域的 “弄潮兒”,推出史上最具野心的創新 —— “Modular Pods(模塊化辦公艙)”,直接以 “規模最大、定制化最牛” 的姿態,重新定義了工作空間的靈活性,給現代辦公室應對多變需求,備好了動態解決方案,拉開了辦公空間變革的大幕。
模塊化辦公艙的橫空出世,標志著辦公室設計往前邁了一大步。它不再被傳統辦公空間的固定形態捆住手腳,而是搭建起一個能靈活變動的 “空間生態”。系列里有 30 種不同型號,11 種尺寸可選,小到適合一個人專注干活的迷你艙,大到能容下八個人一起頭腦風暴的大會議室,把各類工作場景的需求都給包圓了。
這種設計把 “適應性” 當成了核心邏輯。畢竟辦公模式跟著業務節奏變,團隊規模時大時小,一會兒要頭腦風暴,一會兒又得悶頭搞研發…… 模塊化辦公艙就像搭積木,能順著實際需求調整空間組合,不用大動干戈地翻新,就能輕松優化辦公室布局,讓空間和工作節奏同頻共振。
模塊化辦公艙最亮眼的,是能給用戶打造從功能到品牌的深度定制體驗。尺寸能根據空間大小和人數靈活調;顏色能跟著企業 VI 走,讓辦公艙成了品牌的 “移動廣告牌”;內部布局也能折騰,不管是弄個協作區、專注角,還是塞點設備,都能按需來;就連設備,也能配上會議系統、隔音的、智能照明這些玩意兒。
更讓人上心的是 Mute 對 “包容性” 的死磕。所有辦公艙都照著最高可達性標準來,沒門檻的入口,讓殘障朋友進出不犯難;長長的門把手,不管個子多高、手腳靈不靈活,用著都順手;能調高度的家具,適配各種身體條件。這些小細節,讓辦公艙成了人人都能用得舒坦的地方,滿是設計的暖意。
當下,環保越來越受重視,模塊化辦公艙也把可持續理念融進了每一處設計。材料上,用可回收鋁做框架,拿 FSC 認證的木材搞內飾,從根兒上減少對環境的傷害;而且走 “全生命周期可持續” 路線,辦公艙專門設計成能拆的,零件能反復用、能回收,把傳統辦公室施工帶來的碳排放和垃圾,砍得稀碎,讓辦公空間更新,不再是以破壞環境為代價。
這高效的組裝方式,也給可持續加了把力。靠著正在申請專利的卡入式系統,三個人一組,每平米差不多 20 分鐘就能裝完,“即插即用” 的本事,讓公司能快速跟著業務調整空間,不用扛著長時間停工、業務斷檔的浪費,用高效部署給綠色辦公撐腰。
為了幫建筑師、設計師把模塊化辦公艙用到項目里,Mute 整了個 “Architects' Zone(建筑師專區)” 平臺,搭起一套設計支持的生態。超 2500 個 3D 模型,能讓設計團隊直觀瞅見空間效果;詳細的技術指南,把辦公艙設計、安裝、維護的細節全拆明白;還能直接找 Mute 的建筑專家嘮嘮,實時解決設計難題。有了這平臺,專業人士能打破創意和落地的墻,輕松整出定制化、適應性強的辦公環境,推著辦公空間設計往更有想象力、更實用的方向跑。
從打破空間限制的模塊化重構,到貼合需求的定制體驗;從貫穿始終的可持續理念,到助力專業設計的生態平臺,Mute 的模塊化辦公艙,給靈活、可持續又包容的辦公室設計,立了新榜樣。在工作模式不停變、職場越來越關注 “人” 的當下,這類創新解法,正借著空間的殼,重塑工作體驗,肯定會在打造未來工作場景里,挑大梁,帶著辦公空間往更有活力、更暖人心的方向變。
轉載自:YANKO DESIGN
中國十佳工業設計公司
中國十大影響力設計機構
中國十大設計杰出青年單位
中國工業設計AAA信用企業
國家高新技術企業
省級工業設計中心